团队简介
衰老研究所成立于2007年,是广东省医学免疫与分子诊断重点实验室和广东省医学分子诊断协同创新发展中心(培育)的重要组成部分。2015年被认定为东莞市衰老与抗衰老重点实验室。本研究所是中国老年学学会衰老与抗衰老科学委员会的“团体理事单位”。目前研究所有专兼职人员17名(专职7名)。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5名,讲师或助理研究员8名。衰老研究所所长为刘新光教授,副所长为熊兴东教授。名誉所长是香港大学医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周中军教授。
本研究所的研究方向是:(1)基于早老小鼠和正常年老小鼠的衰老相关miRNA、lncRNA、circRNAs和蛋白的筛选与功能鉴定以及衰老干预研究;(2)基于模式生物酵母的寿命相关基因及其机制研究;(3)血管衰老与血管疾病的基础与应用转化研究;(4)代谢重塑与器官衰老的交互调控研究。
1. 科研团队主要成员简介
所长:刘新光,1964年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广东医科大学副校长、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所所长和衰老研究所所长,广东医科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担任的学术职务有:教育部高等学校医学技术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老年学与老年医学学会抗衰老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会副理事长、广东省医学会检验分会副主任委员。担任《广东医科大学学报》主编和《国际老年医学杂志》编委。目前研究方向为衰老与老年性疾病的分子机制与分子诊断研究。作为项目负责人先后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省部级科研项目6项。目前已发表科研论文300多篇,其中SCI论文110余篇。主持的科研成果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与三等奖各1项。指导培养硕士生81名,已毕业75名,在读6名。指导培养博士生11名,毕业9名,在读2名。2008年获广东省高校教学名师奖,2009年获“全国模范教师”称号。2013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副所长:熊兴东 1978年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广东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副院长,东莞市衰老与抗衰老重点实验室主任,广东省“扬帆计划”培养高层次人才,广东省高等学校“千百十工程”省级培养对象,南粤优秀教师,衰老与抗衰老省级创新团队负责人,东莞市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广东医科大学B类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广东医科大学教学名师,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国家公派访问学者,广东医科大学欧美同学会会长。担任全国高等学校基础医学创新创业协同育人工作组常委,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抗衰老分会常委,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基础医学专业分会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细胞外囊泡研究与应用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函审专家,广东省高等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指导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委员会学科咨询专家组成员。主要从事血管衰老与血管疾病的基础及应用转化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5项(含重点项目1项)等课题,累积科研经费1080万元。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Aging Cell、Drug Resist Update、Mol Ther-Nucleic Acids、Aging Dis、Front Cardiovasc Med、J Mol Cell Cardiol等学术期刊上发表SCI论文34篇,入选2012-2021年全国老年医学领域专家国际论文学术影响力百强榜单(全国排名第50)。
研究所其他主要成员:
徐舜,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博士,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广东医科大学衰老与老年性疾病机制与分子诊断研究室主任,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抗衰老分会委员,广东省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青年委员会委员。长期致力于衰老发生机制的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1)RNA甲基化修饰在衰老进程中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研究;2)衰老相关非编码RNA的鉴定及作用机制研究。目前主持9项自然科学基金,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4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Aging Cell、Journal of Virology、Cell Cycle等期刊发表SCI论文14篇,单篇最高引用次数80次。2019年获广东医科大学科技新星称号。
孙雪荣,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2008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干细胞组织工程学专业,美国Mayo Clinic访问学者,主要从事细胞衰老及肿瘤耐药等研究,特别是衰老相关分泌因子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13篇,北大核心期刊论文5篇,主持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4项,市厅级项目4项,以第一发明人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软件著作权1项。
赵炜,细胞生物学博士,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2009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方向包括(1)细胞衰老的分子机制,(2)真菌耐药的分子机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项,市厅级科研项目1项。发表第一作者SCI论文7篇,共同通讯作者SCI论文2篇。
曹锟,博士,助理研究员,2018年毕业于暨南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广东省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青年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运用蛋白质组学、生物化学以及计算生物学等技术,针对衰老与抗衰老关键蛋白进行功能表征及结构探索;同时也擅长微生物蛋白质组学、新蛋白的发现及其结构功能的鉴定。截止2024年1月,共发表2区及以上SCI论文10篇,其中第一或共同第一作者在Oncogene、mSystems、J Biol Chem、J Proteomics、J Inorg Biochem等期刊发表SCI收录论文8篇;并以第一作者发表中文核心期刊3篇。2022年1月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项。2020年以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粤莞联合基金项目1项、广东省医学科研基金1项。
杨萌,博士,2021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主要研究方向为:代谢性疾病和衰老。前期研究成果揭示非酒精性脂肪肝病、II型糖尿病等多个代谢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和潜在治疗靶点。已发表SCI文章14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Pharmacological Research、Theranostics、Biomedicines、Metabolites上发表论文4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
廖肇福,博士,2017年博士毕业于暨南大学再生医学专业,2020年至2021年在暨南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1)干细胞来源外泌体延缓心血管系统衰老的作用与机制;2)梗死心肌的修复与再生。以第一作者(含共同第一)在Theranostics、J Cell Mol Med等期刊发表SCI论文5篇,单篇最高影响因子11.5分。获授权中国发明专利1项,申请中国发明专利3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1项和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1项。
表1 衰老研究所近年承担的国家级科研项目
序号 | 课题名称 | 计划类别 | 负责人 |
1 | HNF4α通过调控肾小管糖脂代谢促进肾间质纤维化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 2022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 杨萌 |
2 | m6A甲基化修饰调节衰老进程的作用机制研究 | 202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 徐舜 |
3 |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外泌体miRNAs延缓血管内皮细胞衰老和抑制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分子机制研究 | 202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 熊兴东 |
4 | 肺炎链球菌SPD_1713蛋白与tRNAPhe结合机制研究 | 202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 曹锟 |
5 | SIRT6介导KAP1去乙酰化在DNA损伤修复和衰老中的作用机制研究 | 2019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 刘新光 |
6 | 血管内皮细胞衰老相关circRNAs的功能和机制研究 | 2018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 熊兴东 |
7 | 细胞自噬介导PMT1基因调节酵母细胞寿命的作用机制研究 | 2018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 崔红晶 |
8 | PCK1蛋白在衰老进程中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研究 | 2017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 刘新光 |
9 | miR-124与p53效应miRNAs联合靶向CCNA2调节细胞衰老的分子机制 | 2017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 徐舜 |
表2 衰老研究所近年承担的省部级科研项目
序号 | 课题名称 | 计划类别 | 负责人 |
1 | 组蛋白H3K18乳酸化修饰介导黑色素瘤对维罗菲尼耐药的机制研究 | 2024年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面上项目) | 孙雪荣 |
2 | PCK1在棕色脂肪组织衰老和产热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 2024年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面上项目) | 刘新光 |
3 | 雌激素相关受体alpha调节的脂质自噬在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中的作用研究 | 2023年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面上项目) | 杨萌 |
4 | 氧化应激介导细胞自噬基因ATG8在酵母细胞寿命调控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 2022年广东省科技创新战略专项资金(省基础与应用研究基金) | 崔红晶 |
5 | 金黄色葡萄球菌PheS蛋白与tRNAPhe相互作 用机制研究 | 2022年广东省科技创新战略专项资金(省基础与应用研究基金) | 曹锟 |
3 | circFOXO3影响血管内皮细胞衰老及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作用机制研究 | 2021年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联合基金(地区培育) | 熊兴东 |
6 | 脂肪因子PAMM对脂肪细胞生成及胰岛素敏感性的调节和机制研究 | 2021年广东省科技创新战略专项资金(省基础与应用研究基金) | 孙雪荣 |
7 | 长链非编码RNA lnc-TMTC3调节肺癌顺铂耐药的分子机制研究 | 2020年广东省科技创新战略专项资金(省基础与应用研究基金) | 徐舜 |
8 | BRAFi+MEKi靶向治疗产生的衰老黑色素瘤细胞通过分泌因子促进肿瘤耐药的机制及干预研究 | 2020广东省科技创新战略专项资金(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方向) | 孙雪荣 |
9 | RNA甲基转移酶METTL3影响细胞衰老进程的作用机制研究 | 2019广东省科技创新战略专项资金(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方向) | 徐舜 |
10 | circGNAQ作为ceRNA调控血管内皮细胞衰老的作用机制 | 2019广东省科技创新战略专项资金(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方向) | 熊兴东 |
11 | 肺炎链球菌SP_0243蛋白介导的Fe3+结合机制及其在细菌毒力方面的研究 | 2019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粤莞联合基金青年项目 | 曹锟 |
12 | IOP1介导的氧化应激反应调控细胞衰老机制的研究 | 2018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粤东西北创新人才联合培养项目 | 赵炜 |
13 | 威罗菲尼诱导的衰老黑色素瘤细胞在其耐药性发生中的作用及机 | 2017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粤东西北创新人才联合培养项目 | 孙雪荣 |
衰老研究所近年发表的代表性论文
1. Min X, Cai M, Shao T, Xu Z, Liao Z, Liu D, Zhou M, Wu W, Zhou Y, Mo M, Xu S, Liu X, Xiong X*, A circular intronic RNA ciPVT1 delays endothelial cell senescence by regulating the miR-24-3p/CDK4/pRb axis. Aging Cell, 2022,21(1): e13529. (1区, IF 11.005)
2. Xu S, Wu W, Huang H, Huang R, Xie L, Su A, Liu S, Zheng R, Yuan Y, Zheng H, Sun X, Xiong X, Liu X*. The p53/miRNAs/Ccna2 pathway serves as a novel regulator of cellular senescence: Complement of the canonical p53/p21 pathway. Aging Cell, 2019,18(3):e12918. (1区, IF 11.005)
3. Wang S#, Cao K#, Liao Y#, Zhang W#, Zheng J, Li X, Huang M, Zhong Y, Hu X, Chen D*, and Wang Y*. CDCA2 protects against oxidative stress by promoting BRCA1-NRF2 signaling i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Oncogene, 2021, 40, 4368-4383. (1区, IF 8.756)
4. Wu W, Zhou M, Liu DL, Min X, Shao T, Xu Z, Jing X, Cai M, Xu S, Liang X, Mo M, Liu X, Xiong X*, circGNAQ, a circular RNA enriched in vascular endothelium, inhibits endothelial cell senescence and atherosclerosis progression. Mol Ther Nucleic Acids, 2021, 26: 374-387. ( 2区, IF 10.183)
5. Shao T, Pan Y, Xiong X*. Circular RNA: an important player with multiple facets to regulate its parental gene expression. Mol Ther Nucleic Acids, 2020, 23(5): 369-376. (2区, IF 10.183)
6. Sun X, Shi B, Zheng H, Min L, Yang J, Li X, Liao X, Huang W, Zhang M, Xu S, Zhu Z, Cui H, Liu X*. Senescence-associated secretory factors induced by cisplatin in melanoma cells promote non-senescent melanoma cell growth through activation of the ERK1/2-RSK1 pathway. Cell Death Dis, 2018,9(3):260. (2区, IF 9.685)
7. Cao K#, Zhang T#, Li N#, Yang X Y, Ding J*, He Q-Y*, Sun X*. Identification and tetramer structure of hemin-binding protein SPD_0310 linked to iron homeostasis and virulence of Streptococcus pneumoniae. mSystems, 2022, e0022122. (2区, IF 7.324)
8. Pan Y, Wu W, Xiong X*. Circular RNAs: promising biomarkers for age-related diseases. Aging Dis, 2020, 11(6): 1585-1593. ( 2区, IF 9.968)
9. Min X, Liu D, Xiong X*, Circular RNAs as competing endogenous RNAs in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molecular mechanisms and clinical implications. Front Cardiovasc Med, 2021, 8: 682357. (2区, IF 6.051)
10. Zhou Y, Wu W, Cheng J, Liang L, Cen J, Chen C, Liu X, Xiong X*. CircFOXO3 rs12196996, a polymorphism at the gene flanking intron, is associated with the levels of circFOXO3 and the risk of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Aging(Albany NY), 2020, 12(13):13076-13089. (2区, IF 5.682)
11. Zhao W, Liu J, Guo F, Liu X*. Yeast MED2 is involved in the 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 response and modulation of the replicative lifespan. Mech Ageing Dev, 2020,192:111381. ( 2区, IF 5.432)
12. Zhou M, Yang J, Xiong X*. The emerging landscape of circular RNA in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J Mol Cell Cardiol, 2018, 122:134-139. (2区, IF 5.055)
13. Xie L#, Huang R#, Liu S, Wu W, Su A, Li R, Liu X, Lei Y, Sun H, Liu X*, Xu S*. A positive feedback loop of SIRT1 and miR17HG promotes the repair of DNA double-stranded breaks. Cell Cycle, 2019, 18(17): 2110-2123. (3区, IF 4.534)
14. Ye Z#, Liang Y#, Ma Y#, Lin B, Cao L, Wang B, Zhang Z, Yu H, Li J, Huang M, Zhou K, Zhang Q, Liu X*, Zeng J*. Targeted photodynamic therapy of cancer using a novel gallium (III) tris (ethoxycarbonyl) corrole conjugated-mAb directed against cancer/testis antigens 83. Cancer Med, 2018, 7(7): 3057-3065. (3区, IF 4.452)
15. Zhao W#, Guo F#, Kong L, Liu J, Hong X, Jiang Z, Song H, Cui X, Ruan J, Liu X. Yeast YPK9 deficiency results in shortened replicative lifespan and sensitivity to hydrogen peroxide. Biogerontology, 2021, 22(5): 547-563. (3区, IF 4.277)
16. Hu X, Song H, Yu H, Wu Z, Liu X, Chen W*, Overexpression of Progerin results in impaired proliferation and invasion of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cells. OncoTargets Ther, 2020, 13: 2629-2642. ( 2区, IF 4.147)
17. Wang S, Liu Y, Chen J, He Y, Ma W, Liu X, Sun X. Effects of multi-organ crosstalk on the physiology and pathology of adipose tissue. Front Endocrinol (Lausanne) 2023, 14:1198984. (二区,IF 5.2)
18. Peng J, Lin Z, Chen W, Ruan J, Deng F, Yao L, Rao M, Xiong X, Xu S, Zhang X, Liu X, Sun X. Vemurafenib induces a noncanonical senescence- associated secretory phenotype in melanoma cells which promotes vemurafenib resistance. Heliyon 2023, 9(7):e17714. (三区,IF 4.0)
19. Naya, Lin Z, Shen H, Liu X, Ma W, Wang M, Ruan J, Yu H, Ma S, Sun X. Recent advances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melanoma clinical practice. Melanoma Research 2023:10.1097/CMR.0000000000000922.(四区,IF 2.2)
衰老研究所近年获授权的国家发明专利
1. 熊兴东,巫伟鹏,蔡梦云,潘燕红. 基于血浆外泌体环状RNA的冠心病分子诊断标志物及其应用. 国家发明专利,专利号:ZL202010254427.X
2. 熊兴东,成捷. 与心肌梗死易感相关的ANRIL基因外显子区单核苷酸多态位点的检测方法及其应用. 国家发明专利,专利号:ZL201410727064.1
3. 熊兴东,成捷. 一个与心肌梗死易感相关的miR-27a基因单核苷酸多态位点的检测方法及其应用. 国家发明专利,专利号:ZL201410727067.5
4. 孙雪荣,彭健愉,刘新光等,一种IL1A启动子驱动荧光蛋白表达的永生化SASP细胞模型,国家发明专利,专利号:ZL2019107499028.
承办第五届全国衰老与抗衰老学术大会之全国老年基础与转化医学论坛
协办第三届全国衰老与抗衰老学术大会
2021年3月衰老研究所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