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项目

学术交流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动态 >> 学术交流 >> 正文

课题交流指导

发布日期:2025-09-16    作者:实验室管理办公室     来源:     点击:

专家简介





  钟超,北京大学长聘研究员,基础医学院免疫学系副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A类(原杰青)获得者。主要研究方向为组织器官区域免疫调控关键机制及免疫相关重大疾病防治靶点的发掘。代表工作发表于Immunity2篇)、Nature ImmunologyNature Metabolism2篇)、Developmental CellNature Communications2篇)等权威学术期刊。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创新联合基金重点支持项目、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面上项目、科技部重点专项等支持。担任中国免疫学会自身免疫病分会常务委员、中国生物物理学会肠道菌群分会委员等职务。

鹏,昌平国家实验室领衔科学家,上海科技大学长聘副教授,清华大学免疫学研究所兼职教授。2003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匡亚明学院,2009年在St. Jude儿童医院肿瘤免疫学家Dario Vignali实验室获博士学位,之后在UCSF美国科学院院士Arthur WeissCAR-T发明者之一)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2015年回国组建独立科研团队。长期聚焦于肿瘤免疫治疗研究方向,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首届尚思探索学者、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计划,获基金委青A项目、CAR-T原创探索项目,近年来以通讯(含共通讯)作者在 Cell2025)、Immunity2024, 2020)、Cell Research2024, 2023)、Nature Structural & Molecular Biology2023)、Developmental Cell 2023)等高影响力期刊发表研究成果也应邀为Nature Metabolism2024)Cell Stem Cell2024)Cell Research2024)、Immunological Reviews2023)Trends in Cancer2022)等主流杂志撰写免疫治疗综述及评述;其研发的可循环CAR-T技术已完成科技成果转化,并已进入多项临床研究(注册号:NCT05290155NCT06307054)。近期,其开发了人工智能驱动的CAR-T设计平台 - CAR-Toner,已为全球30个国家、1600 余家 CAR-T研究团队提供服务。

蔡志坚,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胞外囊泡与免疫调控的研究。以通讯在国际知名期刊Immunity (2025, 2019)Cell Metab (2023)J ExtracellVesicles (2024a, 2024b, 2024c, 2021, 2020)Nat Commun (2022, 2019, 2016)Cell Rep (2023)Cell Rep Med (2025)Cell Mol Immunol (2025, 2022, 2021, 2019)等发表论文40余篇。以第1发明人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0项。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青年科学基金项目(A类)、重点项目等资助,以子课题负责人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项。担任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细胞外囊泡研究与应用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免疫学会基础免疫分会委员、浙江省免疫学会理事、浙江省免疫学会肿瘤免疫与生物治疗专业委员会常委、浙江省细胞学会医学细胞生物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Cell Mol ImmunolEVCNA等杂志编委。

彭勃,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优青,科技部重大项目首席科学家,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教育部科技领军人才团队负责人,上海市领军人才。获得亚洲青年科学家奖(AYSF)、钟南山青年科技创新奖、华夏医学科技青年奖等荣誉。担任脑科学转化研究院院长助理,教育部免疫炎症疾病原创药物医药基础研究创新中心副主任,中国细胞生物学会神经细胞分会副会长,中国神经科学学会胶质细胞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微循环学会神经免疫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神经科学学会理事。

彭勃教授主要关注中枢神经系统内的小胶质细胞,系统性阐明其更替机制。以此为基础,创新性提出以小胶质细胞替换开展神经系统疾病治疗的新策略,并在国际上首次实现高效的小胶质细胞替换,为神经系统疾病治疗开辟了全新思路。进一步,团队全球首次开展小胶质细胞替换的临床治疗,证明该疗法的有效性。主要研究成果以最后通讯作者发表在ScienceNature NeuroscienceNature AgingNeuronCell ReportsNature CommunicationseLife等高水平期刊,入选神经免疫学年度科学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