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广东省医学分子诊断重点实验室第二届学术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在我校东莞校区科技大楼成功召开,会议由学校科技处处长李宝红教授主持。李宝红处长首先介绍了出席本次会议的学术委员会委员和参会领导,并表达了对参会专家的热烈欢迎和诚挚谢意。
科技处李宝红教授主持会议
随后,副校长丁元林教授受学校党委书记卢景辉校长委托,代表广东医科大学对出席本次会议的各位委员及专家表示了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丁元林副校长表示本次会议在建党节来临之际召开意义非凡,102年前的今天是文明古国从苦难到辉煌的命运蝶变前夕,希望今天在各位专家精准把脉和出谋划策之际,也能成为我们广东省医学分子诊断重点实验室向高质量发展的蝶变前夕。丁元林副校长介绍了学校基本情况、学科布局、重点实验室建设及发展情况,回顾了广东省医学分子诊断重点实验室建设和发展历程,并对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同时也希望各位专家在这次学术委员会会议中对广东省医学分子诊断重点实验室建设发展的各方面提出宝贵的意见与建议。
学校副校长丁元林教授
学术委员会会议环节,由广东省医学分子诊断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郑磊教授主持。
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南方医科大学郑磊教授主持学术委员会会议
首先实验室主任、学术委员会委员黄功华研究员从实验室概况、总体定位与研究方向、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2022年以来建设成效、运行管理及开放运行情况以及存在的困难与下一步工作计划等六方面向学术委员会作了详细汇报。
实验室主任黄功华研究员汇报实验室建设成效
随后各委员针对汇报内容,就重点实验室建设、学科定位、研究方向、研究内容、人才引培、资源整合、成果转化、平台建设、运行管理、政策引领和未来计划等多方面进行经验分享和讨论,并提出了各自的建议。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郑磊教授对各委员提出的宝贵建议结合自身实验室建设经验从管理和技术层面作了工作总结:一是作为检验医学领域的第一个医学分子诊断领域重点实验室来之不易,在平台建设和学科发展方面具有很好的战略意义,需要进一步针对临床问题凝练研究方向,与医院紧密结合联动发展;二是要利用东莞和湛江的地域优势,与东莞中国散裂中子源大科学装置、华为及松山湖生物医药高新企业等合作建立前沿创新分子诊断技术,并结合湛江海洋医学形成自身特色,加快成果转化;三是采取多方引才政策(学校直接引进、柔性引进和与地方联合引进),加大人才尤其是学术带头人的引进力度;四是加强青年科技人员的培养,组建青年科学家团队,并注重多学科交叉融合;五是积极重视省重点实验室平台建设,促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并进一步利用转化成果反哺实验室建设与发展;六是与临床检验科室开展密切合作,组建临床应用评估专家团队,吸引临床科研项目团队,加强医工交叉融合发展;七是博士研究生指标更多地向省重点实验室倾斜,发挥省重点实验室建设对学校整体科研实力的推动作用;八是在实验室场地、建设经费和运行经费上需要加大投入。
学术委员会委员上海交通大学程金科研究员建言
学术委员会委员广州医科大学刘金保教授建言
学术委员会委员香港大学周中军教授建言
学术委员会委员深圳大学刘宝华教授建言
学术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董忠军教授建言
学术委员会委员暨南大学鞠振宇研究员建言
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山大学邝栋明教授建言
最后学校党委常委、副校长刘新光教授作总结发言时表示,感谢委员们提出的宝贵意见与建议。并对实验室未来发展提出了几点要求:一要深刻认识重点实验室建设对科研能力提升的重要性,深入领会专家的意见与建议,认真抓好落实;二要深刻认识学术委员会是重点实验室建设的智力支撑,各位专家都是各自学科领域的大咖,要深入发挥学术委员会对实验室建设和发展的引领作用。每年定期召开学术委员会审议实验室年度工作总结和发展规划,同时加强与学术委员会各委员们的交流和深入合作;三要深刻认识在重点实验室建设过程中资源整合的重要性。实验室要主动融入东莞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服务,松山湖是支撑引领东莞市乃至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引擎,我校作为最早入驻松山湖的高校之一,要抢抓东莞市和松山湖高新区的发展契机,主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服务。保证科技投入的同时,产出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形成“投入-产出-再投入”的良性循环。
刘新光强调,机遇在前、重任在肩、责无旁贷。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焦特色,提升质量,以本次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会议为契机,深入领会、凝聚共识、真抓实干,争取重点实验室取得更好的成绩,为学校高水平大学建设提供坚实的保障。
学术委员会委员广东医科大学刘新光副校长建言并作总结发言
会议第三环节,由广东省医学分子诊断重点实验室主任黄功华研究员主持,程金科研究员做“线粒体可塑性与衰老”的学术报告,刘金保教授对重点实验室建设经验进行分享。
程金科研究员做学术报告
刘金保教授做学术报告
出席本次学术委员会会议的专家委员合影
文、图/广东省医学分子诊断重点实验室